內容簡介:

炊煙在農舍的屋頂裊裊升起,在霞光四射的空中分散後消隱了。慢慢地,田野趨向了寧靜,四周出現了模糊,霞光逐漸退去。我知道黃昏正在轉瞬即逝,黑夜從天而降了。我看到廣闊的土地袒露著結實的胸膛,那是召喚的姿態,就像女人召喚她們的兒女,土地召喚著黑夜來臨。 
《活著》,敘述了平凡人的大悲大喜,而終究都回歸了大地。這無比動人的故事,將會震撼你的心靈。 
《活著》,不管是屈辱還是風光;《活著》,不管是甜蜜還是酸楚;《活著》,不管愿不愿意,喜不喜歡,都得活著……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博客來

第一次看《活著》是在四年級的中史課上,只是那時看的不是書,是電影。中史老師總放一些很好看、意味深遠又可以看出些"文化"的片,像是末代皇帝、無米樂、兒子的大玩偶‧‧‧很多很多。那時候的文園設備還不如現在的新,借器材總要等上個大半天,老師也不時抱怨這點(因為器材而影響了教學品質之類的),但那時的我們,真的看了不少好片。

《活著》就是那時候看的其中一部片,但是並沒有看完。還記得看到因病瘖啞的鳯霞終於有了歸宿,正歡天喜地地準備出嫁,片子就此打住了。我也不知道結局是如何?「蛋長大了就變成雞,雞長大了就變成鵝,鵝長大了就變成羊,羊長大了就變成牛」這句話之於福貴又到底有什麼意義?

過了很久(就是四年級到現在啦),一次我在誠品首頁上看到。"這不是之前中史老師放給我們看的那部片嗎?"恰巧碰上了打折,就買了。

活著其實只有薄薄的一本,一下子就看完了。很多地方也都和電影的不一樣。

書中是從一個去採集民間謠的人說起,說他怎麼遇上了一位田邊的老人,怎麼留住只為了聽他的故事。這個老人就是福貴。

這本書中死了很多的人,但是書名卻是叫做《活著》。雖然死了很多人,但是沒有一個人的死是自殺的。(外面的狗一直叫,吵死了!)他們為了自己的生活不斷地奮門,不斷地打拼,縱然有著飢荒戰火、政局動盪,他們仍然不停地為生活做努力,沒有人放棄。

但是卻不斷有人使得他們放棄了自己的生命,家珍因病死了,有慶是為了救縣長的老婆死的(嘿~和電影不一樣的)...。每死一個親人,是何等的悲傷和哀痛,但還是得為生活算計,還是得活著。

我只能說書裡面的人抗壓性真是太高了!其實生命中最重要的就是活下去而己,只有活得下去,才有辦法去追求其它的東西。被老板罵了,明天做好一點就好了;功課寫不完,明天早點起床繼續寫;卡債繳不出來,工多打一點,趕快去協商。其實,和不知道還有沒有明天的人比起來,我們還是很幸福的。

就算全家人都死了,福貴仍然沒有結束自己,依然上工下田,為了自己活著。


 一些不成功的作家也在描写现实,可他们笔下的现实说穿了只是一个环境,是固定的,死去的现实,他们看不到人是怎样走过来的,也看不到怎样走去。当他们在描写斤斤计较的人物时,我们会感到作家本人也在斤斤计较,这样的作家是在写实在的作品,而不是现实的作品。

我和现实关系紧张,说得严重一些,我一直是以敌对的态度看待现实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我内心的愤怒渐渐平息,我开始意识到一位真正的作家所寻找的是真理,是一种排斥道德判断的真理。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,不是控诉或者揭露,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。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,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,对善与恶一视同仁,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。

正是在这样的心态下,我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《老黑奴》,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,家人都先他而去,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世界,没有一句抱怨的话。这首歌深深打动了我,我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,就是这篇《活着》,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,对世界乐观的态度。写作过程让我明白,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,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。我感到自己写下了高尚的作品。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by余華


我們都應該好好的活著。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xuuvu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